近日,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发布《关于公布读名著读经典活动获奖结果的通知》,太阳成集团学生黄鑫凤的作品《这么早就回忆了—读<古典之殇>有感》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徐劢的作品《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有感》获得三等奖。
寒假期间,为进一步激励同学们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联合举办以“读书修身,宁静致远”为主题的读名著读经典活动。
太阳成集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寒假期间开展了“经典著作品读”系列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全身心地沉浸于书籍中,拓展视野的宝贵时期,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培养同学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寒假时间提升自我、开拓眼界。
太阳成集团寒假“经典著作品读”活动共开展两期,收到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好评。
这么早就回忆了
——读《古典之殇》有感
黄鑫凤
“这么早就回忆了”这个题目是我在《古典之殇》的序言中寻来的。初读这几个字,我的脑海里就蹦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即在“这么早就回忆了”后添加一个标点符号。只要标点符号不同,这个题目就会有新的解读。比如当我添加的是问号,这就是一个问句了,是问读者,也是问自己,那么我们的回答是什么,大家心里肯定已经清楚,而我的回答是“现在不回忆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假如我添加的是感叹号,这是一种幡然醒悟,让读者一下子领悟原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已经消逝,我们要把握美好。其实,不论是问号还是感叹号,这个题目最终想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珍惜和把握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
王开岭先生的《古典之殇》正是一部“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的好书。我很向往他在书中描绘的景象,“黑夜,明月,繁星,流萤”这些事物也曾真真切切出现在我的儿时,虽然记忆有些模糊,但我也是热烈感受其中的梦幻美好快乐。读这本书,我时常陷入矛盾,这是一种对美的矛盾,是现实与想象的矛盾。科技日新月异,自从爱迪生发明灯泡,约翰·阿塔那索夫第一个发明现代电子计算机,黑夜不再,明月不再,繁星不再,流萤不再,那些自然的人也渐渐的少了。“这么早就回忆了”不仅仅是王开岭先生那一批人的感慨,也是像我这样从小生活在乡村尚处在乡村城市化边缘的人的感慨。对于年龄比我小个七八岁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们就没了这些感慨,一是他们的年龄尚小不懂,二是他们从未体悟过我经历的童年。
古典已渐渐消逝,我们这一代人真的难以欣赏古人诗中描绘的景物。当黄河被泥沙淤塞,我们能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吗?当洞庭湖渐渐干涸,我们能观赏“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阔吗?当然是不能的。我在思考我们比古人多拥有了些什么,除了物质上的富足,还有什么?古人都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道理,我们却过了这么久才领悟。往往自然是对人性的一种折射,正如王开岭先生在书中所说的“江之污,即心性之污;河之腐,即时代之腐;流之枯,即精神之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不得不说这个世界有点脏、有点罪恶,然而这个世界上也有正义美好善良,我也坚信终有一天美好代替悲伤,人人携起手来。但自然与工业真的不能共存吗?这是一个长期存在并困扰人类的问题。在新时代这个问题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并且我们正努力实践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一理念。只要人类不以统治者自居,与自然交朋友,对自然友善,自然和工业是能共存的。
当我匆忙读完《古典之殇》时,我第一时刻感受到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那种忧愁绵密又悠长,慢慢裹住我的心脏,渗进我的心房。我一直觉得这种忧愁是很卑微的,因为它总是那么淡,淡到可以被人忽略,可是却又难以忽略。它不知是何时来的,不知要将你引向何处。但再细读《古典之殇》时,这种愁又将被王开岭先生幽默童趣的文字驱散开些,他的文字很温暖是带着亮色来讲述这些悲伤的事,从文字中我觉得他一定是个很可爱活得很纯粹的老小孩。他向往过去“车马慢,邮件慢,锁精致,一生只能爱一人”的日子,他渴望过着接近古典自然的日子,多么悠哉悠哉的生活,我也憧憬着。
我爱极了“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这句话,我曾经读过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在它之中就有这样一句“世间其他一切的‘关系’,都是足以妨碍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义的。故我们倘要认识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义,就非撤去其对于世间的一切关系不可。”丰先生告诉我们要学会剪“网”,剪去世俗,洗尽铅华。正如《古典之殇》中的“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这些东西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它们足够纯粹,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不需要付出很多代价,我们只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沉醉其间,感受快乐。人世间最简单的快乐是不需要用价钱衡量的,也不是用金钱购买的,倘若一切都与钱划上等号,世间一切也都失去其本身的意义,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发现美,去守住美。
其实,这么早不仅仅是回忆——
世界很美好,值得去奋斗!
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有感
徐 劢
如果有人问我,在众多中国经济学专家中最钦佩谁,那么,我会告诉你是林先生(林毅夫),由于林先生有太多名誉与身份,如北京大学教授、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等等,故而尊称其林先生最为合适。认识林先生纯属偶然,在一次和表姐聊天的过程中,得知她曾与林先生交流合影过,也得益于表姐的普及才知道中国有这么厉害的经济学专家,此后我便开始关注林先生,也在这些一次次了解中,开始对中国经济有些更为深刻的了解。
首先,便是林毅夫先生在书中写的为纪念出书20周年(1994-2014)的序言,其中,就提到“两种转型路径结果的比较”,一是:渐进转型,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改革是从微观农户与企业放权让利来提高农户和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开始,沿着双轨渐进性的方式展开,这种务实的转型方式使得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35年年均增速9.8%的增长奇迹,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激进转型,崩溃、停滞和危机不断。与中国不一样的是,接受“华盛顿共识”而采取激进式改革策略的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在转型后几乎都出现了经济的崩溃,例如,那些东欧国家在转型第十年左右才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转型之前,依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转型指标,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许多东欧国家和前苏联转型国家都处于“陷于转型之中”(stuck in transition)。那么,对于为何中国双轨式改革为何会成功,就得益于求实求稳的政策,中国传统中历来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传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最后再到如今的习近平,每一代领导者都讲究稳中进步,从实践中求真知,不突击不激进,可谓言之“中庸之道”而已也。
其次,让我觉得值得去深究的就是第五章第四节提到的“宏观政策环境改革”,由于林先生纂写并修改此书年代已久(分别约为27年和7年),加之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环境日新月异,其中有些许结论已不再适用,但就单单针对这一小节标题,使我想到中国现如今一项重要的宏观政策——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林先生在公开课中提到中国的经济是具有时代性的,没错,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各方面尤其是经济方面变化可谓是“奇迹般的存在”。现如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各个实力皆有所变化,每辆马车地位也有所提高与下降,毋庸置疑的是,消费这一辆是现如今最引人关注的,如何刺激消费,平安度过“疫情冲击”,再度实现经济质的发展亟待各个经济实体的注意。
最后,请允许我借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2020年开学致辞中引用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圣洁的强光,放射出万丈光芒,我相信理想的太阳,我看见你温柔的目光。是了,《中国的奇迹》就如光芒一般,充满着理想与希望,也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去体会林先生他们那些经济学家们对中国强大的坚强信念!